霧霾?肆虐這些年,我們對霧霾的認知普遍集中在細顆粒物上,檢測指標也是照PM2.5這種顆粒物尺寸數量進行劃分,防護更多談到的是過濾效率,但最近一篇科學論文打破了這種習慣認知,霧霾中的有害細菌對人體的危害遠沒有我們以為的那么簡單,人霾戰爭徹底進入細菌和細顆粒物防護時代。
? ??
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主任,科學家喬基姆·拉爾森(Joakim Larsson)在知名學術期刊Microbiome上,發表了題為The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human, animal and environmental?resistomes(“人體、動物以及環境中(存在微生物)抗(藥)性現象的構成和多樣性”)的論文。
拉爾森在論文中提到,從北京一次霧霾天的14份空氣樣本中檢測出抗生素耐藥性基因。在被研究城市中最多,平均有64.4種。
最令人震驚的是,他們在北京的空氣中發現了針對碳青霉烯類(Carbapenems)抗生素的耐藥性基因。
這意味著什么呢?
文章把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稱作“一種可最后求助的抗生素”。實際上,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是抗菌活性最強的一類非典型β-內酰胺抗生素,被廣泛應用在呼吸系統感染、敗血癥等病癥上,是治療嚴重細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藥物之一。如果這類抗生素出現被耐藥性,意味著人類可能失去這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具有史上最強抗體的超級細菌竟然是在北京霧霾中發現,這種驚愕感也難怪會讓各界輿論嘩然。
雖然有專家隨后解釋說,耐藥性基因和耐藥性細菌是兩個概念,是否真的威脅人類,導致人體患病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。但是,這條新聞至少引發了社會對霧霾之中微生物細菌危害的重視。
對于霧霾知識普及,本期對相關內容做一下科普。
1.不僅僅是PM2.5,重新認識霧霾的危害
一般認為,霧霾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PM2.5顆粒,它可能以機械方式沉積于肺泡等人體細胞之中,一般吸入的PM2.5顆粒有75%會沉積在肺泡中,無法排出體外。
他們會影響肺部的換氣功能,降低呼吸機能,甚至誘發呼吸道炎癥,造成呼吸道堵塞,出現咳嗽,胸悶,氣管炎等癥狀。這些沉積異物還可引起免疫細胞的吞噬反應,從而消耗免疫力,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。
鐘南山在接受央視《新聞1+1》采訪時指出,“霧霾不光是對呼吸系統,對心血管、腦血管、神經系統都有影響,但是首當其沖的還是呼吸系統。北京10年來肺癌增加了60%,應該說空氣污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”。
以上,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內容,但容易被人們忽視的,恰恰是霧霾之中隱藏的微生物污染。
這些微生物種類有多少呢?
據清華大學的研究小組對北京霧霾樣本中的大氣微生物進行了DNA測序并進行了分組,最終鑒定出1300多種不同類型的微生物,數目之巨令人震驚。
PM2.5表面積較大,活性強,很容易粘附攜帶多種細菌。甚至成為細菌的繁殖培養基,那些在潔凈空氣中難以存留或傳播的細菌,在霧霾之中變得異常活躍。
例如結核桿菌,粘附于空氣中的塵埃時,其存活時間可以長達8-10天。流行期遇到霧霾天氣,很容易出現大規模空氣傳播性疾病的流行。
鑒于上邊的內容,在霧霾季節呼吸防護產品的選擇上,注重顆粒物防護的同時,一定不能忽略對細菌的防護。
2.科學防霾還要抗菌,一個新的防護時代開啟
以我們日常最普及的口罩產品為例,市場上品牌眾多良莠不齊,大部分僅僅追逐熱點片面強調過濾效果,具有抗PM2.5細顆粒物的口罩產品最早僅僅使用在工業場所,霧霾的出現讓工業防塵口罩華麗變身成為抗霾口罩,但工業口罩固有的設計需求,注重密閉性、顆粒物的阻擋,普通人佩戴,容易造成呼吸困難 ,缺氧頭暈。抗菌并不是其優勢所在。
?
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,如果口罩不適合,佩戴時間稍長,不僅臉部不舒服,呼吸受阻,有害細菌還會在口罩表面滋生迅速,甚至進入人體產生危害,特別是在口罩重復使用的情況下。
抗菌已經逐漸成為口罩產品的必備功能